您好,歡迎來到易龍商務網!
全國咨詢熱線:13035227821

福建中式仿古屋檐門頭貨真價實「多圖」

【廣告】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07:07  







在我國一些寺院等傳統(tǒng)古建筑的屋檐下,總能看到這系掛著的鈴鐺,風吹鈴動,悅耳清脆。這種廟宇屋角的鈴鐺現今都叫做“風鈴”,亦稱驚鳥鈴、護花鈴。顧名思義,就是說當風吹過時風鈴叮當作響,用來驚嚇鳥類,保護廊內的花花草草。

古代,風鈴還有一個名字是“鐵馬”,古稱“鐸”,起源于中國古代,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

“鈴鐸”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檐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制造。

鈴鐸除了時常和金剛杵并用之外,常見的場合,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使用它。

此外,一些堂塔的相輪和檐端,也懸有鈴鐸,叫做風鈴、微風吹動,發(fā)出和鳴之韻。風吹寶樹、寶網、寶鈴聲,是西方演暢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




瓦當是瓦的頭端,主要功能是便于屋頂排水、保護木制飛檐、美化屋面輪廓,具有很強的科學美觀性。

瓦當別稱瓦頭,通常形狀為圓形和半圓形,它不僅能夠解決屋頂防雨水問題,還能起著保護屋檐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瓦當始制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晚期真正出現半規(guī)瓦,起初紋飾多為獸面紋,后來普遍向卷云紋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城市建筑業(yè)的日益發(fā)達,的半圓形瓦當發(fā)展為全圓形瓦當。

漢代是瓦工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文字瓦當,有著樸實的美。紋飾有四神、翼虎、鳥獸、植物、云紋等,并新出現了文字瓦當,字體多為小篆,布局均勻講究,內容以吉祥瑞和為主,如“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






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開始,角梁向外加長,角椽也隨之逐根加長,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狀,宋《營造法式》中稱為“生出”,清代稱為“出翹”或“沖”。出翹加強了翼角翹起的效果。元代以前,大角梁的后尾搭在下平暗的交點上,是斜放的簡支梁。子角梁后尾抹斜,壓在大角梁上,形如加粗的飛椽。元始,老角梁后尾有的移到下平暗交點之下;到明代,成為普遍做法。明清的子角梁后尾又加長到與老角梁后尾等長,二者上下相疊,各在后尾上開一半圓槽,合成一個圓孔,抱住正側面下金檁的交點。由于老角梁尾由檁上移至檁下,角梁外端就比原來翹得更高,檐口曲線至角處的起翹也較前加大而顯得急驟。




行業(y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