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挖泥船的施工工藝和柴油發(fā)電機的操作規(guī)程
一、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HID浩海挖泥船的四大施工工藝流程:
1.開挖堅硬粘土 粘土硬度大,含水少,挖泥船操作時重點是控制絞刀制動壓力和速度,單層挖泥面要薄。
2.開挖沙土 沙土土質比較松散,顆粒比較粗,挖泥船在開挖時挖掘厚度、速度和前移步距不能太大,以防發(fā)生堵塞。
3.開挖硬塑性粘土 為防止土塊將絞刀黏住,在工作過程中要經常將絞刀抬起進行檢查。
4.開挖流沙 挖泥船的移距和速度可適當加大。
二、挖泥船柴油發(fā)電機操作規(guī)程------起動前的檢查
1. 清除柴油發(fā)電機及周邊雜物。
2. 檢查油底殼內機油,使油面位于油標尺上下刻線中間位置。
3. 檢查冷卻水,不足時應加足。
4. 加足燃油,并用專用工具并盤車1~2圈。
5. 電路檢查,檢查啟動馬達線路是否正確牢固,電瓶電量是否充足。
6. 長期未使用的,為防止發(fā)電機消磁,應手動經行充磁。
三、起動
起動前的準備工作完成并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起動柴油機。
1. 順時針轉動電路鑰匙開關,按起動按鈕。
2. 每次起動時間不應超過10秒,以保護起動電機和蓄電池。如需連續(xù)起動應停歇2分鐘后再起動。如果連續(xù)三次不能起動,則應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行起動。
3. 柴油機起動后,將電路鑰匙開關逆時針轉動到充電位置。
4. 起動后應立即檢查機油壓力,怠速時機油壓力不得低于0.1Mpa。
5. 待柴油機運行平穩(wěn)后,逐步平穩(wěn)加大供油至達到額定電壓380V后,鎖油門調節(jié)器,以防設備運行時震動,造成供油不穩(wěn)定,電壓波動。
曝氣系統(tǒng)概述
曝氣系統(tǒng)的核心部件曝氣泵的吸入口可以利用負壓作用吸入氣體,所以無需采用空氣壓縮機和大氣噴射器。高速旋轉的泵葉輪將液體與氣體混合攪拌,所以無需攪拌器和混合器。由于泵內的加壓混合,氣體與液體充分溶解,溶解效率可達80~100%。所以無需大型加壓溶氣罐或昂貴的反應塔即可制取高度溶解液。氣液比約為1:9(吸氣量為8-10%),串聯(lián)使用可以增加吸氣量。2、經常檢查舵機工作時有無異響、噪聲、機械撞擊聲、工作油壓、滑油壓力是否正常,檢查電機和油泵的溫升情況。一臺GLM(B)系列曝氣泵即可進行qi液吸引、混合、溶解并直接將高度溶解液送至使用點。過泵流量 1-50 M3/H;處理水量1-150 M3/H 。因此,使用GLM(B)系列曝氣泵,可以提高溶氣液制取效率、簡化制取裝置、節(jié)省場地、大幅降低初次投資、節(jié)省運行成本及維護費用。
絞吸挖泥船:(以裝機總功率和排泥流量為依據)
國內目前在建的絞吸船,一、周期較長,二、設備國產率很高、易損耗,三、造價也不菲,排泥總量為4000立方/小時的大絞,國內的建造周期為14個月-18個月。但和歐洲傳統(tǒng)的挖泥船價格比起來,性價比還是有優(yōu)勢的,筆者認為,今后幾年,除了印度、印尼等東南亞市場,在北美和中東還應有很大的市場空間!HID浩海專業(yè)為你解答:提高清淤挖泥船的使用壽命不是那么的復雜,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注意一定的維護保養(yǎng),注重一定的需要即可。
2.耙吸挖泥船(以泥倉的容量為依據)
由于2006和2007年度,國內本身的強大的疏浚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強大需求,有相當一部分船舶出口到印度,印尼等東南亞市場。
3.抓斗式挖泥船:(以抓斗的泥容量為依據)
根據目前的國內工程現狀及國內船東需求,大抓斗容量(10立方米以上)的抓斗挖泥船由于國外價格過高,國內船東承受能力相對不足,因而進口成交的空間相對小。國內出售的意向較小,可以嘗試做點轉口貿易,比如把日本、韓國的船出售給另外的東南亞國家。
環(huán)保疏浚技術主要適用于湖泊河流水體底泥污染嚴重的水域,是湖泊河流水污染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底泥污染控制的一項十分有效的措施。
外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是環(huán)保疏浚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條。
內源的清除是繼外源控制后改善湖泊與河流水環(huán)境的關鍵步驟之一。它是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礎上,采用以控制內源為目的的環(huán)保疏浚措施,使水域內源污染得到去除,從而使湖泊與河流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局部重點疏挖治理符合湖泊生態(tài)學規(guī)律和經濟水平現狀是環(huán)保疏浚的重要原則。
環(huán)保疏浚需與生態(tài)重建有機結合才能達到良好效果。通過實施環(huán)保疏浚,受污染底泥將被移出疏浚水域。底泥是湖泊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非生物因素、湖泊物種基因的保存庫和水生植物立地的基質。(1)絞吸式挖泥船用處普遍,能夠在江河湖海中作業(yè),用以清淤,航道發(fā)掘,吹填造地。在環(huán)保疏浚中,應從工程目標、工程設計與工程施工等方面注重疏浚后的生態(tài)重建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