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還要求初始的導管底部距孔底30到50厘米,要求導管內(nèi)加封堵球(管底封堵),必須保證首盤混凝土灌注后導管底部埋深達到規(guī)范要求的深度,而且導管在以后的灌注過程中保證導管的埋深在2~6m。
以上措施都是為了防止斷樁、夾泥和灌注樁的密實。保證灌注樁有足夠的強度、摩擦力和承載力。首盤混凝土下去后保證導管的埋深1m,是保證樁底不夾泥、樁底自設計位置開始灌注,防止首盤混凝土下去后導管的底部沒有被混凝土封住,導致泥、水進入導管,產(chǎn)生斷樁和夾泥現(xiàn)象。灌注過程中保證導管的埋深1是防止斷樁、夾泥;2是為了混凝土的密實,導管提升過快,會導致混凝土松散,因為在灌注過程中導管埋深部分的混凝土會壓著新灌注的下部混凝土,達到振搗密實的作用。
導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是一個重要的施工指標。導管埋深過大,以及灌注時間過長,導致已灌混凝土流動性降低,從而增大混凝土與導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導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蘭盤連接的導管,在提升時連接螺栓拉斷或導管而產(chǎn)生斷樁。導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應根據(jù)攪拌混凝土的質量、供應速度、澆注速度、孔內(nèi)護壁泥漿狀態(tài)來決定,一般情況下,以2~6m為宜。
水下砼施工:鋼筋籠下完并檢查無誤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間隔時間不應超過4h,以防護漿下沉和坍孔。混凝土澆筑采用導管法水中澆筑,灌注前要計算確定砼首灌量。
(1)混凝土的初灌。開始灌注時,將首批混凝土傾入初灌斗內(nèi),拔出球塞(或打開底閥)放下砼。此時孔內(nèi)迅速返出大量水(或泥漿),混凝土順利到達孔底并上升,首批混凝土灌注完畢,立即轉入連續(xù)灌注。
(2)混凝土面標高的測量。隨著混凝土連續(xù)不斷地灌入,孔內(nèi)混凝土面連續(xù)不斷上升,導管的埋深也在不斷增加,需要定時測量混凝土面的上升情況。測量混凝土面的標高用標準測繩,在測量時,在導管與鋼筋籠的中間部位放入測錘,至少測1~2個點,然后取平均值。
基礎樁金屬導管孔口基礎設置造成鋼筋籠上浮
孔口基礎設置,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造成了鋼筋籠的錯位。不是上浮就是下沉。各種標高計算后,包括鋼筋籠的吊筋、穿吊筋的橫桿、放橫桿的枕木,這些硬件設施具備后,還有一些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枕木放置位置,它是放在地面,而不是放在護筒上(以護筒上邊緣作基準面),這個高差一定要計算,枕木萬萬不能放在護筒上,因有的鋼筋籠重達數(shù)噸,放在護筒上,一定會產(chǎn)生位移變化。即使枕木放在地面,也得考慮孔口地表的堅實度,重達數(shù)噸的鋼筋籠同樣能使軟基下沉。有的,由于考慮了軟基因素,而沒有采取好措施,理想化的加高軟基,結果加的過高,人為的造成了鋼筋籠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