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沒有好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
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但大吃大喝不鍛煉,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成功。
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的習慣,而不是讀書時拿100分,到了社會上連書都不看。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yǎng)好習慣。
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里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yǎng),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比如學會走路,走路也有習慣,當然在習慣的背后還有很多準則性的東西,我們說不闖紅燈,意味著要遵守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就是一個習慣。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好習慣養(yǎng)成需要連續(xù)21天不斷的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長們,趁著春節(jié)和寒假,好好地陪陪孩子吧,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給孩子樹立榜樣
幼兒教育不能只靠學校,家庭教育同樣重要,由于孩子處于幼兒發(fā)展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強,但是,由于孩子認知能力有限,他們不能夠正確的判斷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恰當?shù)牟粦搶W習的,所以,家長要個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比如說說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給孩子示范禮貌待人,不亂發(fā)脾氣,不大呼小叫等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正確的行為,讓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她說:爸爸說你總是滑得太快,其實慢下來就好了……嘿,你猜我想到了什么。
在教育過程中,為了孩子的健康要讓孩子吃垃圾食品,為了孩子好好學習,回家也不開電視,極端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失去歸屬感,變得不能接受自己。 作為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限制行動,但是只限制就足夠了,不需要禁止。
尤其是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他們接觸到的人也會更多,家長的很多限制就會成為束縛孩子的枷鎖,因為孩子需要融入別的圈子中,他們自己要學會衡量行為的利弊才能更好的加入社交。
孩子的零花錢、社交、看電視、吃飯,根據(jù)社會群體的不同有不同的行為習慣,放寬家長在生活中制定的規(guī)則,根據(jù)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適當放棄。 只要孩子不越過下面的線,在可以容許的范圍內(nèi)可以自由選擇。
不能用簡單的正邪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無論什么事情都是相對的,有時看起來明顯是錯的,但是在正確的時機這樣做是正確的。我的孩子小學時有次背課文,背了半小時一直出錯,她深感挫敗就開始哭泣。 父母必須學會自己處理孩子的方法,不是極端的做法而是適應孩子的世界。 不管這些做法在極端的情況下是否正確,如果是極端的事實,就有很大的缺陷。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沒有必要總用命令的口氣,想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父母要先以身作則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沒有養(yǎng)成很好的禮節(jié),家長不能太執(zhí)著于說教,而是要用自己尊重孩子的行為來為他們做示范。
只有家校和諧孩子才會更幸福
家校矛盾難以避免,但并非完全無法調(diào)節(jié)。
溝通、理解、信任、支持,是解決矛盾的不二法門。
只有把學校、老師與家長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證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
家校和諧了,孩子一定會更幸福!
請以信任的眼光來看待老師,老師若得到您的信任,一定會更加投入。
請以真誠的力量來支持老師,對孩子來說,的禮物就是家長對老師的支持。
家長的小小改變,老師的盡心盡力,后受益的還是您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您若不愿與老師肩并肩,又能相信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