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殯葬文化的本質及特征
就其本質而言,殯葬文化就是人們在觀念形態(tài)、操作形態(tài)和實物形態(tài)中所表現(xiàn)的一整套價值認知系統(tǒng)。
觀念形態(tài)。即人們知識、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它作為所謂“傳統(tǒng)”儲存在人們的頭腦里,沉積在人們的下意識,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標準。在殯葬觀念方面,人們受儒、道、佛三家的影響極深,其中又以儒家尤甚。儒家殯葬文化的宗旨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并將治喪視為孝子履行“孝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們極1少直言死,多稱“仙去”、“歸去”、“作古”、“功德圓滿”之類,這些詞在挽聯(lián)中使用頻率極高。殯儀館的禁忌:去殯儀館之前,口袋放榕樹葉一片或其它驅魔辟1邪護1身符,拜完了趕快離開,出去后就將它丟掉,回家前可以先去公共廁所排一下穢物。他們留下了道教和佛家的痕跡,反映了人們對死1亡的看法。
殯儀館包含的項目:
火葬殯儀館的項目包括:業(yè)務區(qū)、遺體處理區(qū)、悼念區(qū)、火化區(qū)、骨灰寄存區(qū)、祭掃區(qū)、集散廣場區(qū)、后勤管理區(qū)等功能區(qū)。
(一)業(yè)務區(qū)包括業(yè)務咨詢室、業(yè)務洽談室、業(yè)務辦理室、喪1葬用品陳列室、衛(wèi)生間、收款處和休息室等。
(二)遺體處理區(qū)包括接尸間、停尸間、冷藏間、防腐室、整1容室、污水處理間、殯儀車清洗消毒間、車庫、衛(wèi)生間和員工休息室等。
殯儀館:殯葬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殯葬文化是經過社會發(fā)展沉淀下來的,中國的殯葬文化能夠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會在遺骸周圍撒上赤鐵礦的紅色粉末,還會隨葬一些石珠、骨墜等裝飾品,這是早的土葬。發(fā)展到后來,又出現(xiàn)了三六九等的階1級殯葬文化,這些在隨葬品、墓地等都能體現(xiàn)出來。從北京猿人把洞穴上層作為生者的居室,下層是死者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規(guī)模,把喪1葬禮俗發(fā)揮到了極1致。明清兩代的殯葬禮儀都已經形成了隆重繁瑣的殯葬禮儀。殯儀館是干什么用的,與火葬場是不是指一個概念不是一個概念,但是它們通常在一起,因為國內不允許死人開設殯儀館和火葬場。
為了防止死者尸1體被野獸吃掉,才有了土葬,這樣也是為了讓死者得到安息。土葬之所以在中國發(fā)展那么穩(wěn)固,一方面反映出人們對土地的依賴,一方面是認為土葬為死者提供了另一個空間。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推行火葬,物質文化的發(fā)展與豐富,人們的要求也逐漸不再拘束于基本生活,而是追求精神需求,殯葬行業(yè)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為了防止死者尸1體被野獸吃掉,才有了土葬,這樣也是為了讓死者得到安息。
中國的葬禮一般是召開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追悼會。追悼會的主要程序有向遺體或遺1像致哀、有關人員致悼詞、奏哀樂、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等。由于各國的社會制度、宗1教信仰及文化習俗存在差異,治喪活動的內容也有許多不同,此外民間流行與政府提倡的治喪活動也有許多區(qū)別。元首逝世舉行的治喪活動較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發(fā)布訃告、宣布致哀期、全國停止各種娛樂活動、下半旗致哀、向遺體告別或瞻仰遺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1唁、舉行追悼大會(葬禮)。追悼儀式后,由黨2政軍領1導人或治喪委1員會負責人及死者家屬護送遺體前往火葬場火葬(或將骨灰送至安放處)。重要的黨2政軍負責人或開國元勛逝世后,治喪程序與元首大致相同,但規(guī)模略小、規(guī)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儀式較為簡單,只有向遺體告別和追悼會兩項。因為被宣告死1亡的人并沒有死,原由他所有的已作為遺產分割了財產,自然應當返還。中國政府提倡簡葬,許多生前擔任黨2政軍要職的,死后也只舉行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儀式過后即行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