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伏打電堆的出現(xiàn)引起科學界對電流通過導體時發(fā)生現(xiàn)象的關注,從物理學方面研究提出了歐姆(Ohm)定律,(1826年),從化學方面研究(電流與化學反應的關系)得到了法拉第(Faraday)定律(1833年)。隨后,1887年阿侖尼烏斯(Arhenius)提出電離學說,1889年能斯特(Nernst)提出電極電位學說,19世紀70年代交姆霍茲(Helmholtz)首一次提出雙電層的概念,1905年出現(xiàn)的塔非爾(Tafel)公式描述了電流密度與氫過電位的關系,在此期間電解拋光理論得到迅速發(fā)展。當然這些都屬于化學熱力學范疇的成就。
生物體系中也存在著電解拋光的雙電層和相應的電位差。例如通過神經(jīng)傳送電流、食物的分解產(chǎn)物在生物體內(nèi)所形成的電池中被消耗等。因此用電解拋光理論研究生物學中的某些問題,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新的學科——生物電解拋光(bioelectrochem-istry)。上述半導體和生物體系中電解拋光現(xiàn)象的研究,開辟了理論電解拋光的新領域,也豐富了應用電解拋光的范圍。
不銹鋼電解拋光掛具制造和使用的注意事項
1.工件浸入鍍液的深度為不銹鋼電解拋光液液面下0-60mm左右,如鍍槽要加熱及電鍍時間長,應在80-100mm左右。掛具與掛具之間的距離為20-40mm左右。
2.掛具低部距離槽底距離為150-200mm左右。掛具距槽壁要大于50mm。吊鉤應有足夠的導電截面積并導電良好。
3.對大電流加厚電鍍的掛具應考慮端頭及銳角處有保護陰極。對復雜的零件且鍍液的分散能力和覆蓋能力差時,掛具應考慮安裝象形陽極或輔助陽極,或保護陰極。要考慮裝掛、取卸方便,電力線分布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