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張衡出于史官的職守,也常借地動來發(fā)表“政善則休祥降,政惡則咎征見”的言論,但他在太史令任上,研究而創(chuàng)制出地動儀,又顯然與當時的神學觀針鋒相對,其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有明確的史料記載,還有眾多史料旁證,因此它的外觀的復原及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復原必須完全與196字相符,有史料鐵證和史料旁證來證明,在沒有史料佐證的情況下,也要符合科學的最客觀的一般規(guī)侓。朝廷上下都將極力排擠張衡。直到138年,地動儀證實了隴西的大地動后,眾人“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張衡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的南陽。大廳擺上它不僅增加了服務(wù)功能,也豪華氣派了,特別在郵輪大廳中擺上它不僅滿足了游客對信息的需求,而且它的藝術(shù)造型還煥發(fā)了游客對天空、海洋的想象力。他的祖父曾經(jīng)官至太守,顯赫一時,但是到張衡這一代,已經(jīng)家道中落。清苦的家境使張衡能夠潛下心來做學問。少年時代的張衡飽讀詩書,從16歲起,他走出家鄉(xiāng),游歷名山大川、古城巷陌,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也了解了民眾的疾苦。
張衡創(chuàng)制地動儀的誘因可能來自燈籠和風鈴。我們常用的地材材料有:砂子、水泥、碎石、磚、種植土、塘渣、鋼筋、模板、木方、商品砼等。候風地動儀直徑8尺,可能反映張衡慣于向上觀天象,精于天文的形象,我國原始天文儀器標準尺寸是8尺,大約為一個的身高(古代用的尺),張衡設(shè)計過的指南車、三輪、自飛木雕等,涉及觀天文的儀器如圭表、渾儀、渾象尺寸一律8尺,地動儀制成之后與幾件天文儀器一起安裝在高高的觀天靈臺上,這是張衡科學靈感之物在高處顯靈的表達,或者是東漢古人對懸掛物,對天象、星辰和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拜。這與現(xiàn)代人判斷地動時觀察吊燈晃動,判定地動
張衡利用物體的慣性來測定地動,都柱懸掛在中央,為人類探索地動奧秘邁出,其貢獻理當在世界科學占有光輝的一頁。教學科普使用它就使書本知識形象化、平面圖解立體化、示意軌跡運動化、變嚴肅的教學興趣化了。為了永遠紀念他,國際天文學會于1970年、1977年先后以張衡的名字對一座月亮環(huán)形山和一顆太陽系小行星作了命名,這不能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