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銅鼎廠家生產(chǎn)的各種銅鼎上來看,主要有兩種造型,一種是圓銅鼎另一種就是方銅鼎,四方純銅鼎,鼎是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我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用具。三代及秦漢連續(xù)兩千多年,鼎一直是常見和奧秘的禮器,那這兩者有什么區(qū)別。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標(biāo)志神州,銅鼎工藝品,并在上面鐫刻的圖形,讓人們警覺,避免被其損傷。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fā)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樹立王朝稱為“”。
說道目前世界上重的青銅器銅鼎,我想很多人想到的肯定是鑄銅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 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 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 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 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xì)密的云雷紋 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tài)。鼎身四面在 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 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 餮。鼎耳外廓有兩只,虎口相對,中含人 頭;耳側(cè)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 心獨(dú)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鑄銅司母戊鼎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體量鼎,是殷商時(shí)期的祭器,出土于河南安陽。這只大鼎上的銘文中“戊”字是對于殷商時(shí)期一位神秘的婦女的稱呼,這位婦女死后的謚號(hào)叫“妣戊”,她生前被尊稱為“婦妌”。
銅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銅鑄成。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鍋,煮或盛魚肉用。據(jù)傳,黃帝早鑄造銅鼎 。漢許慎《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薄队衿罚骸岸?,所以熟食器也”。一般鼎的形狀多是體圓、腹大、兩耳對立于口上,下有三足。大腹以容物,三足架空以燃火,兩耳用以貫鉉(又作扁,其狀類木棍)便于抬舉。傳世大鼎有高三尺多的;有不逾四寸的。鼎的形制因時(shí)代而異。商代前期多圓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銅鼎制作廠家,圓腹柱足鼎占多數(shù),同時(shí)分襠鼎增多,尖足鼎逐漸消失。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多呈蹄形。戰(zhàn)國鼎多斂口,皆有蓋,附耳,普通的鼎腹作西瓜形,足漸短小,蓋上伏三犠,或作三環(huán)。秦漢鼎多斂口、碩腹、附耳、三短足、均有蓋,蓋上有三環(huán)。這時(shí)期未見有絕大的鼎,傳世的大半約高一尺許。
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用來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shí)期的禮器之一。這件鼎為商代后期制品,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煙復(fù)。整體裝飾繁雜、精細(xì),圓潤的鼎身配以圓渦紋、風(fēng)鳥紋、蟬紋等紋樣,吉安銅鼎,造型和裝飾協(xié)調(diào)自然,堪稱商代銅鼎中的佳作。
河北樹林雕塑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主要鑄造銅鼎、開業(yè)銅鼎、司母戊銅鼎、青銅寶鼎、仿古銅鼎、銅方鼎、銅圓鼎等,可按客戶提供銅鼎圖片訂做加工銅鼎,銅鼎雕塑,做工精美,質(zhì)量保證。
企業(yè): 河北樹林雕塑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
手機(jī): 18331058868
電話: 0312-4981241
地址: 唐縣田家莊工業(yè)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