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商戶選招上,要更注重“背景”
筆者曾經提過“商戶賦能”的概念。假如商戶有上游供應鏈背景,特別是自產自銷背景,那么他們不僅更有經營動力,而且產品也會更受顧客歡迎。特別是對于社區(qū)農貿市場,因為體量較小,周邊小菜場競爭影響大,所以,對入駐商戶的選擇上,一定要嚴加把關,優(yōu)選特種商戶。
正如上述農貿市場,因為商戶沒有辦法提供更齊全的本地菜、現(xiàn)殺豬肉和有競爭優(yōu)勢的水產,結果周邊小菜店來個“你無我有”,價格還便宜,使得上述農貿市場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
市場防疫工作要把好“場內關”
農貿市場除了日常人群密集,生鮮產品更是密集。而各類生鮮產品具有易腐的特點,一旦變成易腐垃圾,很容易滋生細菌。因此,市場內每天兩次的病毒消殺。筆者認為,市場消殺工作并非只是疫情期間的防疫需求,更應該走向常態(tài)化。
除了場內消殺工作,場內及時進行無死角清潔,維護場內衛(wèi)生,杜絕臟亂差,做好垃圾分類和易腐垃圾及時減量處理,也是切斷病菌滋生的重要工作。
相信農貿市場在經歷這次疫情之后,會將防疫安全放到與消防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議將其列為認定農貿市場安全的必要指標之一。
02 | 加強食品安全為何與經營戶有關?
想讓消費者“買地放心、吃地健康”,農貿市場需要對經營戶進行相關培訓教育。為什么是經營戶呢?因為經營戶是首要面向消費者的群體,稱他們?yōu)橐粋€農貿市場的“臉面”也毫不為過。多數(shù)情況下消費者購買到商品,不論好壞也都是直接找上經營戶——商品好、物超所值,直接表現(xiàn)就是成為了某個攤位的???;不好的話則依自古以來的習慣直接上門討要說法,不過后面這種情況經過智慧農貿市場的嚴格管理后也不存在了。
21世紀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不斷加快,城市日益壯大,周邊鄉(xiāng)村發(fā)展不斷加快,農村的消費群體和消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而其中白領和中產作為消費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他們將是食品安全體系建立有力的支持者和消費者,在生鮮消費價格上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農改超應從這個消費及其社區(qū)尋找市場落腳點,當生鮮超市脫離以低價競爭為手段的市場定位,具有品質保證的食品和農產品才會擁有能夠生存的市場空間。智慧農貿的需求也就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