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樁身有夾渣、夾泥、蜂窩:澆注過程中,須不斷測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據(jù)混凝土供應情況來確定拆卸導管的時間、長度,以免發(fā)生樁身夾渣、夾泥、蜂窩事故。
泥漿過稠,如泥漿比重大且泥漿中含較大的泥塊,增加了澆注砼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經(jīng)常發(fā)生導管堵塞、流動不暢等現(xiàn)象,有時甚至灌滿導管還是不行,后只好提取導管上下振擊,由于導管內(nèi)儲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勢甚猛,在砼流出導管后,即沖破泥漿薄弱處急速返上,并將泥漿夾裹于樁內(nèi),造成夾泥層;灌注砼過程中,因?qū)Ч苈┧驅(qū)Ч芴崧┒蜗虑蛞彩窃斐蓨A泥層的原因。
1、護筒頂標高:按照規(guī)范要求,護筒頂端要高出(水面)地面0.3-0.5m,在原地面高程的基礎上加0.3-0.5m即可
2、驗收時孔底標高=±0標高減去樁長。樁長一般偏差為±200,所以,孔深偏差也是±200
3、開管時孔底標高:填數(shù)略小于驗收孔底標高
4、豎管總長:=大樁長-300~500mm
因為開始灌注混凝土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mm
5、開拌時間:是開始拌制混凝土的時間
完成時間:單樁澆筑完成后的時間。開拌到完成,時間不宜大于混凝土初凝時間,一般不大于2小時
6、混凝土等級:即砼強度,如C25、C30等
7、混凝土塌落度:此處應填寫當天澆筑砼的塌落度范圍值。
不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塌落度不同。應該現(xiàn)場實地測量。如:C25砼塌落度為160~180㎜
目前,橋梁樁基施工多為灌注水下混凝土,雖然灌注水下混凝土已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和總結(jié),但施工過程中不為人預知的事故還是經(jīng)常發(fā)生,大到斷樁,小到浮籠等,給施工帶來影響并造成經(jīng)濟損失。水下混凝土澆注中,一旦發(fā)生事故,應采取相應措施,盡可能避免事故擴大或把損失控制在zui小限度。 下面就一些可能出現(xiàn)的事故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處理法?! ?、剪球時卡管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時,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剪球時卡管的情況,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 ?.1剪球制作不合理 塞球直徑與導管直徑差別太小,剪球前由于砂漿或細石料滲入導管與球壁之間造成堵塞。如果是這種情況,在不浪費混凝土方量的前提下,應急處理法有兩個: ⑴.用一定長度(一般比漏斗長2m左右)直徑為20mm~25mm的鋼筋捅塞球,使混凝土下落。 ?、疲脵C械振動使混凝土下落,這種方法要求操作技術(shù)嫻熟,以保證混凝土下落時導管回落到正常埋管的位置?! ?.2混凝土不合格 如果開盤后的混凝土坍落度過小或拌和不均勻,加上累積混凝土過程中粗骨料下沉,可能導致漏斗口處粗骨料相互擠壓密實而堵塞漏斗口,導致剪球后混凝土難以下落?! ⊙a救的法同上,同時必須注意:第1斗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以控制在水下混凝土坍落度規(guī)范要求的高限為宜,為確保剪球順利,可適當控制石料用量,等剪球完成后再按正常配合比進行拌和。如果采取措施后混凝土仍不下落,時間又長,只能放棄這斗混凝土,適當清孔或用空壓機對孔底進行擾動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水下砼施工:鋼筋籠下完并檢查無誤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間隔時間不應超過4h,以防護漿下沉和坍孔?;炷翝仓捎脤Ч芊ㄋ袧仓嘧⑶耙嬎愦_定砼首灌量。
(1)導管選用口徑φ220~250mm,采用法蘭形式連接。開始灌注時,導管底端到孔底的距離為0.5m,儲料斗內(nèi)須有足以將導管的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砼1m以上深度的砼儲量,首盤砼數(shù)量必須夠一次性埋管1m的量。
(2)導管的灌注能力和導管埋深的確定。導管的灌注能力由導管內(nèi)徑確定,導管埋深大小對灌注質(zhì)量影響很大。根據(jù)水下混凝土流動擴散規(guī)律,埋深過大,導管口的超壓力減小,管內(nèi)混凝土不易流出,容易產(chǎn)生堵管,并給導管的提升帶來困難。所以,保持合理的埋深對水下混凝土的灌注非常重要。